前言
6月14日,顿涅茨克前线再现意外,两架苏-25战机执行火箭弹打击任务时,画面突然急转直下。后面那架战机居然扫射误伤了前面僚机的机翼,导致机翼断裂!飞行员慌忙弹射,差点机毁人亡。
这离奇的事故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?俄军还能撑下去吗?
——作者 盐
这操作,简直惊掉下巴
在视距范围内打友军?放到哪个军队都是大奇葩。
两架苏-25以双机编队低空发射火箭弹,本应是标准战术动作的教科书范本。
结果呢?后方那架战机的火箭弹竟然直奔前方僚机的右机翼根部,精准命中。
这种误击有多离谱?苏-25作为专业的对地攻击机,双机编队的安全距离和射击角度有严格的规章。长机发射前应与僚机确认位置,保持合适的高度差和横向间距。可这次火箭弹仿佛有了“眼睛”,专挑友军下手。
冷冰冰的数据更是刺眼。
展开剩余82%BBC和数据公司联合统计显示,俄军死亡人数已达70,112人,精确到个位数。装甲车和坦克损失逾1万辆,占可动用库存62%。这损失,惨不忍睹。
原本已伤痕累累,现在连自家人都误伤,岂不是雪上加霜?
单兵素质、装备性能、指挥协调哪个环节都让人揪心。更糟的是,这种低级错误在俄军里早已不是第一次。2020年乍得空军一架苏-25在地面维护时误射火箭弹,导致5人死亡。2022年俄军苏-34战斗轰炸机还被友军防空系统误击。
说到底,苏-25这款40年老兵早就该退休了。
聊聊这台“老古董”——苏-25
诞生于1970年代,如今还被扔到一线去拼命,这本身就是讽刺。当年设计目标是结构简单、维护方便,适应前线恶劣环境。确实耐用,但技术含量却不高。
IFF识别?靠的是飞行员的“火眼金睛”。苏-25装备的敌我识别装置主要是针对雷达探测,在视距内复杂环境作用有限。
更致命的是,火箭弹根本不具备敌我识别能力,发射偏差时没有任何纠正机制。
火控精度全凭飞行员“手感”。苏-25发射火箭弹依赖目视瞄准和经验,缺乏精密火控计算机辅助。
低空高速飞行时,飞行员要全神贯注盯着地面目标,很容易忽视僚机位置变化。发射时的后坐力和震动进一步影响瞄准,双机编队时这种影响更明显。
协同作战?呵,这就像拿老式大哥大和iPhone比网速,没法比。
现代战争讲求实时数据链、精确制导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,而苏-25还停留在飞行员凭经验打仗的时代。装备硬伤,人员状态更糟。
疲惫不堪的飞行员
你换成天天穿梭在防空网里,能不累?顿涅茨克防空密度堪称“地狱级”,乌军的S-300和山毛榉导弹对苏-25这种亚音速攻击机致命威胁。俄军飞行员每次任务都要贴着树梢飞,随时被导弹锁定。
长时间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让疲劳和注意力下降几乎不可避免。视频显示,长机发射火箭弹的时机极不正常,僚机尚未完全脱离射界,长机就仓促开火。谁顶得住这压力?
飞行员误触发射按钮或反应迟缓的可能性极大。
训练不足问题更严重。尽管近年俄军实战频繁,飞行小时数不少,但系统化训练严重不足。
苏-25双机编队需要高度默契,任何一方失误都可能酿成事故。事故视频中,两机间距明显过小,长机发射时未维持标准队形。
事故发生后,俄军遮掩了事实,追责?不存在。这种鸵鸟心态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。
但个人失误背后,是整个军队的系统性危机。误击事件让前线部队对空中支援失去信任,紧急时刻不敢及时呼叫空袭,严重影响作战效率。
试想,当你的空中保护伞变成空中威胁,你还能安心作战吗?
更可怕的是连锁反应。事故视频广泛传播,引发国内对俄军指挥体系的质疑,敌方还借机开展心理战。
乌军已经开始调整战术,利用虚假目标和通讯干扰诱使俄军老式战机误击自己人。敌人得意,自己添堵。
未来出路?无人机当仁不让。
从长远看,俄军需在装备现代化与战术革新之间找到平衡。雅克-130M轻型战斗机配备相控阵雷达和全数字座舱,能在50公里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。
猎户座无人机的光电系统和实时数据链大幅提升目标识别,人工智能不会因疲劳或紧张犯低级错误。
传统战争思维在新时代碰壁,当钢铁洪流变成废铁场,当空中坦克频频坠毁,俄军必须接受残酷现实:时代变了。
结语
说实话,苏-25误击友军的闹剧,正是俄军现状的缩影。技术落后,人员压力巨大,却还硬撑,结果只会更糟。
这起误击事件比任何敌人打击都更致命,因为它粉碎了军队内部的信任和士气。
昔日钢铁洪流如今成废铁垃圾场,变化之大令人唏嘘。
若俄军想重振旗鼓,不光是更新装备,更需重构指挥体系和战术流程。
你怎么看?俄军还有翻盘希望吗?这场“兄弟相残”究竟是个别失误,还是系统性崩溃?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