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发出威胁,表示如果阿根廷停止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,美国就可能提供援助。这正对应了阿根廷比索突然贬值、国际债务偿还压力增大的局面。随后美方又暗示,在IMF等国际机构为阿根廷提供贷款时,可能要求阿根廷接受一些条件。不过米莱政府对此没有直接回应。
同时,阿根廷宣布取消对大豆的出口税,结果大豆大量向中国出口,填补了美国在市场上的缺口。消息人士称,这一举动恰好给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争端找到了出路,数百万吨大豆以较低价格进入中国市场。美国一些议员因此对米莱政府进行了强烈抨击。
自从米莱上任以来,阿根廷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。为了缓解国内通胀,阿根廷在调整比索汇率的同时,也从中国大量进口性价比更高的商品,用人民币来结算部分对外债务,谋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。这种做法被一些观察者解读为在经济上寻求更大自主空间。
展开剩余64%不过,今年特朗普上台后,遏制这类中美合作的趋势在增多。这次的货币危机,被视为典型案例,美方似乎准备通过援助条件来影响阿根廷的选择。
据外媒报道,特朗普政府筹划花费约200亿美元在这场博弈中的算计似乎要落空。与此同时,阿根廷还提高了对高粱出口的标准,通过收紧容重和杂质等指标,来增加对中国的出口。
美国曾担心阿根廷持续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,会提升中国粮食自给能力,削弱美国通过粮食贸易施压的能力。美国还试图以金融援助来绑定阿根廷的政策——所谓“大规模金融支持”其实是在暗中施压,想让阿根廷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,以维护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与遏制体系。
美国的农业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,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一。与此同时,阿根廷在大豆等关键品类上的竞争优势不断挤压美国的市场份额。2017年,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中的份额曾高达46%,但随着中阿合作深化,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约22%,而阿根廷对华份额上升至约18%。
更让美国担心的是,阿根廷大豆凭借每吨比美国便宜约50美元的价格,成为中国多元化采购中的重要选项。当中国持续采购阿根廷大豆以缓解库存压力时,美国议员把这视为“背刺”,担心阿根廷会成为中国替代美国供应的关键力量。
但阿根廷也清楚,美国的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,而中国的合作则显得更加“无捆绑”。美国此前要求阿根廷在接受援助前限制与中国的金融合作,这与中国按照市场规则采购形成鲜明对比。阿根廷此前把美国大豆卖给中国却遭遇被拒收的经历,也让他们看清了依赖美国的局限。通过扩大对华农业出口,米莱政府其实是在建立更自主的经济支撑——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给予他们更大的政策自主权,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外部援助的政治束缚。这既是对“美国优先”政策的一种隐性回应,也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维护经济主权的务实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