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徽宗年间的一天,睿思殿里墨香飘满了整个屋子。宋徽宗赵佶靠在龙椅上,看着米芾站在案前挥毫泼墨,笔尖在宣纸上翻飞,转眼间一幅行书就写得气韵十足。等米芾放下笔,徽宗指着案上那方莹润的端砚笑:“这砚台趁手,写出来的字都透着灵气。”
谁知道米芾一听这话,立马凑上前,眼睛盯着那方砚台不放,语气带着点急切又认真:“陛下,这砚台刚才经臣手研磨,已经沾了臣的墨气,要是再还给内府,被别人用就可惜了 —— 不如就赐给臣吧?” 徽宗没料到他这么直接,愣了一下竟真点头答应了。结果米芾生怕皇帝反悔,当场就把还带着墨痕的砚台抱在怀里,连谢恩都顾不上太讲究,转身就往外走,墨汁蹭到了衣襟上也毫不在意。这事儿后来传得朝野皆知,大家都笑米芾这 “砚痴”,连皇帝的东西都敢当场 “抢”。
1. 米芾的 “砚痴” 日常:为了砚台,啥 “出格” 事都干过
其实米芾对砚台的痴迷,早就是出了名的。他这辈子收藏的名砚不计其数,为了一块好砚台,简直能把 “文人风骨” 暂时抛到脑后。南宋《梁溪漫志》里就记了这么一件事:米芾曾经看中朋友周邦彦手里的一方 “月窟砚”,那砚台石质细腻,砚池像一轮月牙,沾水后能映出淡淡的光晕。米芾软磨硬泡了好几天,最后把自己最珍爱的一幅王羲之真迹临摹本拿出来交换,才把这方砚台弄到手。
还有一次更夸张,他在安徽任职时,听说当地一个老秀才家里有块唐代的 “紫金石砚”,专程上门拜访。老秀才一开始不肯拿出来,米芾就坐在人家家里不走,从中午聊到天黑,还主动要帮老秀才题诗写匾。老秀才被他缠得没办法,只好把砚台拿出来。米芾一看到砚台,当场就激动得拍手,说这是 “此生所见第一好砚”,最后硬是用自己半年的俸禄,再加上一幅亲手画的山水画,才把砚台买了下来。
最有意思的是,米芾还特别在乎砚台的 “尊严”。有一回一个官员拿着一块号称 “端砚极品” 的砚台来请教他,米芾一看就摇头说:“这是假的,你看这砚池边缘,真端砚不会有这么粗糙的打磨痕迹。” 那官员不服气,说:“我花了五百两银子买的,怎么会是假的?” 米芾二话不说,当场就往砚台上倒了墨,拿起墨锭研磨起来,没磨几下就说:“你看,真砚台磨墨流畅,墨汁细腻,你这磨出来的墨都有渣子,还损笔毫,分明是普通石头仿的。” 气得那官员当场就把砚台摔了,米芾还心疼地捡起来说:“就算是假的,也是块石头,别糟蹋了。”
2. 赐砚事件的真相:不只是 “抢”,更是懂砚的知己之谈
可能有人会觉得,米芾敢跟皇帝要砚台,是太鲁莽了。但其实从史料里看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背后藏着徽宗对米芾的赏识,还有两人对 “砚” 的共同理解。
根据明代《砚林遗事》的记载,当时徽宗召米芾写字,用的那方砚台本是内府珍藏的 “龙纹端砚”,是当年南唐后主李煜用过的旧物。米芾写完字后,不光说 “此砚经臣手润”,还跟徽宗详细讲了这方砚台的妙处:“这砚台的石眼在右侧,研磨时墨汁会顺着石纹汇聚到砚池,不容易干;而且石质温润,冬天磨墨不会冻住,夏天也不会渗墨 —— 臣刚才用它写字,笔锋蘸墨时特别顺滑,这就是好砚台养出来的墨气。”
徽宗本身也是个懂书画、爱文玩的皇帝,一听米芾说得头头是道,知道他是真懂砚台,不是随便想要。而且《宋史・米芾传》里也说,米芾 “特妙于翰墨,沉著飞翥,得王献之笔意”,徽宗特别喜欢他的字,还让他担任 “书学博士”,专门教宫廷里的人写字。说白了,徽宗把砚台赐给米芾,既是欣赏他的才华,也是觉得 “好砚台就该给懂它的人用”,就像现在爱茶的人,会把珍藏的好茶送给懂茶的朋友一样。
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,米芾抱走砚台后,第二天专门写了一篇《谢赐砚表》,里面详细描述了那方砚台的样子,还说 “臣当朝夕研磨,以慰圣恩”。徽宗看了之后还笑着跟身边人说:“米芾这小子,倒真把这砚台当宝贝了。” 可见这事儿根本不是米芾 “冒犯”,而是君臣之间一场关于文玩的知己之谈。
3. 为啥米芾敢 “抱走” 皇帝的砚台?宋代文人的 “特殊待遇”
要是换在别的朝代,一个臣子敢当场跟皇帝要东西,还抱着就走,说不定早就被治罪了。但米芾能这么做,跟宋代对文人的宽容态度分不开。
宋代从太祖赵匡胤开始,就立下了 “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” 的规矩,文人的地位比之前任何朝代都高。像苏轼、欧阳修这些文人,就算跟皇帝政见不合,最多也就是被贬官,不会有生命危险。而且宋代的皇帝大多喜欢跟文人打交道,徽宗更是如此,他不光自己会画画写字,还经常召文人进宫聊天,一起探讨书画、文玩。
米芾虽然性格有点 “怪”,比如他爱穿唐代的衣服,走路姿势也故意模仿古人,还自称 “米颠”,但因为他的才华实在出众,朝廷里的人都包容他的 “怪癖”。《宋史》里说他 “为人放诞不羁,而才高学博”,连宰相蔡京都跟他有来往,徽宗自然也不会因为他 “抱走砚台” 这点小事生气。
另外,米芾说的 “此砚经臣手润”,也不是随便找的借口。在宋代文人眼里,砚台不是普通的工具,而是有 “灵性” 的东西。一方好砚台,经过不同人的研磨,会留下不同的 “墨气”,就像现在人养紫砂壶一样,越用越有味道。米芾说这话,其实是在跟徽宗强调 “这砚台已经跟我有了缘分”,而徽宗作为懂行的人,自然能理解这种想法。
4. 千年后的启示:米芾的 “痴”,其实是最难得的专注
现在我们看米芾抱走皇帝赐砚的故事,可能会觉得好笑,觉得他是个 “老顽童”。但仔细想想,米芾对砚台的 “痴”,其实是一种对热爱事物的极致专注,这种专注在今天依然很珍贵。
现在很多人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,对工作、对爱好都少了点 “较真” 的劲儿。但米芾不一样,他一辈子就围着 “书画” 和 “砚台” 转,为了研究一块砚台,能查遍古籍,能跑遍大江南北,能花光积蓄也不心疼。这种 “一辈子做好一件事” 的态度,不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“匠人精神” 吗?
就像现在的手艺人,有的专注于修复古画,有的专注于制作毛笔,他们跟米芾一样,都在为自己热爱的事情付出全部精力。还有我们普通人,要是能像米芾对砚台那样,对自己的工作多一点专注,对自己的爱好多一点坚持,说不定也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。
米芾去世后,他收藏的那些砚台大多散落在民间,但他对砚台的那份痴迷,却成了流传千年的故事。每次提到他抱走皇帝赐砚的趣事,我们不光会笑他的 “傻气”,更会佩服他对热爱的纯粹 —— 毕竟在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,能像米芾那样,为了一块砚台 “不管不顾” 的人,真的太少了。
你有没有过像米芾对砚台这样,特别痴迷某样东西的经历?哪怕是一件小事,比如喜欢收集邮票、喜欢做手工,那种为了热爱不顾一切的感觉,其实跟米芾抱走赐砚的心情是一样的。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故事吧,说不定能找到同款 “痴迷爱好者”~ 要是喜欢这类历史小故事,也可以多关注,以后还会跟大家聊更多古人的有趣事儿。
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