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-75战机是俄罗斯最新的单发低可探测多用途战斗机。
三年前,俄乌冲突的火药味已经弥漫四周。当西方媒体大肆宣扬“俄罗斯的军工体系将崩溃”时,莫斯科的工程师们却在紧张地审视着苏-57的设计图。这款双发重型战斗机虽然性能优越,但其超过1亿美元的高昂价格让像埃及、印尼等中等收入国家望而却步。为了打破这一困境,俄罗斯航空工业集团(Rostec)决定开发一种“经济版F-35”,设计成单发,削减30%的成本,并确保隐身性能。它还要具备7吨的载弹量,以满足多任务作战的需要。
2021年7月20日,在莫斯科郊外的航展上,普京总统的出席让气氛瞬间升温。当苏-75原型机带着蓝色尾焰飞上天空时,观看的军方代表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。苏-75战机长14米,翼展10米,机腹下方配置了三个武器舱。两个侧弹舱可挂载4枚中程导弹,主弹舱则能容纳3吨精确制导炸弹。
更令人关注的是,苏-75采用了V型尾翼与DSI进气道的组合,这使得其雷达反射面积压缩到0.1平方米,比苏-57的0.5平方米还要低,接近F-22的隐身能力。“这不是简化版,而是精准版。”一位国防工业分析师在航展资料中指出。为了减少成本,苏-75放弃了舰载和垂直起降功能,取而代之的是2马赫的最高飞行速度和2800公里的航程。与F-35不同,苏-75通过内置弹舱来保持隐身,避免了外挂武器的“野兽模式”。甚至在发动机上,苏-75也选用了“产品30”简化版。尽管其推力比苏-57的AL-41F发动机低15%,但维护成本降低了40%。
展开剩余54%当俄罗斯工贸部长曼图罗夫在迪拜航展上宣布苏-75的单价将在2500万至3000万美元时,越南代表团的眼睛都亮了——这个价格几乎是F-35A的一半还不到。
然而,低价并不是俄罗斯军工的唯一优势。2024年下半年,基辅郊外的一个军火库遭遇了一次“精准外科手术”:一枚时速2.8马赫的超音速导弹突破了防空网,将200吨弹药瞬间摧毁。乌克兰情报部门随后确认,这是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发的“布拉莫斯”导弹首次投入实战。而更令西方震惊的是,俄罗斯宣布,苏-75的生产线将与苏-57部分工序共用,这样每架苏-75的生产成本还能再降低8%。
“他们把战争当成了实验室。”某西方智库如此评价。当俄罗斯在2023年大幅增加军费时,没人想到其中30%被投入到数字化生产线的建设中——如今,在莫斯科郊外的工厂里,机械臂正在24小时不停地组装苏-75的碳纤维机身,而3D打印技术将一些关键部件的生产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三周。
尽管如此,俄罗斯仍面临一些隐忧。苏-57从2010年首飞到2025年交付的数量仅有28架,这一教训让国际买家对苏-75的量产能力产生疑虑。更大的问题在于供应链问题:有西方智库指出,苏-75的飞控系统仍依赖法国进口的惯性导航单元。而在制裁名单上的200家俄罗斯企业中,有17家是航空零部件供应商。不过,俄罗斯显然早有准备。2024年,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了联合生产协议,明斯克的工厂已经开始试制苏-75的尾翼组件。
如果2027年苏-75按计划首飞,全球军贸市场可能迎来一场新的变化。对于埃及空军来说,用3亿美元就能组建一支隐身战机中队;对于马来西亚而言,以购买“枭龙”战机的预算,就能升级到五代机;甚至印度,也在考虑通过技术入股来获得生产线。而俄罗斯的终极目标可能更加宏大:通过苏-75填补F-35与“枭龙”之间的市场空白,让中等强国的空军也能拥有隐身作战能力。
这场军事工业的逆袭,究竟是俄罗斯的绝地求生,还是军工复合体的精准算计?当苏-75原型机在迪拜航展上划破长空时,答案已经写在它机翼下的弹舱里——那里装着的不仅是导弹,还有俄罗斯在制裁风暴中突围的雄心。你认为,苏-75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“价格杀手”吗?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