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娅·汉森-洛夫的《伯格曼岛》在法罗岛的海风中完成了长达三年的“拼接”过程。这里的“拼接”并非字面上的未完成,而是她刻意将电影分成了两部分:先拍下半部,放进剪辑室一封存了一年,再拍上半部。有人批评她“太折腾”,为何不按常规顺序拍摄?但等到电影成片,我才明白,米娅等待的不是时间的流逝,而是胶片中隐匿的那些“未说出口的心事”。
这就像腌咸菜一样,必须等着坛子里的酸味渗透,才能出味。刚开始,米娅并没有这么执着。记得去年,她与摄影指导丹尼斯在法罗岛勘景时,两人坐在礁石上看夕阳。丹尼斯指着海浪说:“这岛的光线,得在宽银幕上才能呈现。”米娅注视着阳光洒在草地上的影子,突然意识到:下半部分的故事是“戏中戏”,讲述一对夫妻创作剧本的过程,那部分的拍摄必须先行;而上半部分是“夫妻生活”,必须等到情感完全积累才拍,不然就像你先煮了面,汤头凉了再熬,味道肯定不鲜美。
展开剩余70%于是,她拍完了下半部,将上半部“压”了一年。那一年,她并没有闲着,而是每天与蒂姆·罗斯探讨剧本里的夫妻争吵,分析他饰演的托尼如何表现出创作者的虔诚;与薇姬·克里普斯探讨克莉丝内心的压抑感,她常常说:“岛上的宁静让我喘不过气。”直到有一天,米娅对蒂姆说:“好了,现在你能演出那种‘憋了一年’的劲儿了。”才决定拍摄上半部分。
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,但米娅并不这么看:“等待并非停滞,而是让电影‘发酵’。就像和爱人吵架,你得让情绪冷却一晚上,第二天再谈,才能说出真心话。”米娅对胶片的执着,和我们对老相机的感情如出一辙。
拍摄《伊甸园》时,由于预算限制,她选择了数字拍摄,而胶片实在太贵,拍几条长镜头就要消耗大量胶片。然而这一次,她坚决选择胶片,她说:“胶片的光线柔和,像母亲晒过的被子;而数字光线太硬,像超市的日光灯。”为了拍摄宽银幕效果,她和丹尼斯在岛上走了半个月,走遍了伯格曼曾经拍摄过的取景地,观察阳光如何照射悬崖,风如何穿过松树林,最后才决定最佳拍摄地点。
她并非想与伯格曼较劲,而是希望观众能像克莉丝一样,踩在岛上的草地上,感受到露水打湿鞋尖的真实感。片中那个老放映员,是岛上唯一一位能放35毫米胶片的人,在“伯格曼周”期间,他从斯德哥尔摩赶来,负责放映《呼喊与细语》。米娅拍摄他放映时,胶片上满是岁月的灰尘和划痕,他戴着老花镜,手微微颤抖地调整旋钮。米娅说:“我拍摄时鼻子发酸,这不仅是放电影,更是将被遗忘的日子重新拾起。现在的年轻人都看数字,而老胶片里有‘人味儿’。”
连蒂姆·罗斯的笔记本都是真实的。米娅特意请编剧花了半年时间,混合了真实的文章和手绘插图,目的就是要让它看起来像是导演亲自写下的心事,而不是道具。那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,更是心思的结晶。
你可能会问,这样拍的电影会有人看吗?米娅的赌注就在于“真实”。她相信,仍然有人愿意等待一年,坚信胶片里的温暖比数字更珍贵,相信夫妻间的沉默比激烈的争吵更能打动人心。
《伯格曼岛》没有快节奏的剪辑,也没有震撼的特效,只有克莉丝和托尼争吵时的沉默,只有老放映员放映电影时的深长呼吸,只有胶片转动时的“沙沙”声。现代观众总是追求新鲜与刺激,而米娅却偏要告诉你:最动人的故事,从来不是快节奏拍出来的,而是沉淀下来的故事。
就像她用一年等待上半部分的拍摄,用胶片保存下岛上的风景,那些慢下来的时光,那些未说出口的话,才是最珍贵的。当下次有人问你:“这样的电影真有人看吗?”你可以告诉他:“看,有人看,而且看得懂。”因为那些藏在时间里的心事,藏在胶片中的老味道,是我们每个人曾经拥有过的“等待”。毕竟,好电影从来都不是“赶”出来的,而是“熬”出来的。
发布于:福建省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