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唐哀帝,但他并非自愿登基,而是被篡位者朱全忠强行推上了皇位。因此,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在唐昭宗时期就已经注定了。因此,从历史角度看,唐昭宗才是唐朝真正的“亡国之君”。
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,唐朝进入中期后,天子的权力逐渐衰弱,类似于春秋时代的周天子,而晚唐时期的唐天子可以类比战国时期的周天子。但与周赧王的体面结局不同,唐昭宗及其父子则结局惨淡:朱全忠最终亲手杀死了唐昭宗及唐哀帝。
那么,为什么唐昭宗的结局没有周赧王那么体面呢?
首先要了解,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。西周在灭掉殷商后,出于对四方反抗势力和蛮夷的防范,开始进行分封。然而,这种分封制度在西周时期却只是形式上的分封,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实质性支持。即便周天子册封姜子牙为齐国诸侯,姜子牙还是需要不断征服当地的蛮夷,才能稳定齐地的局势。
展开剩余58%到东周时期,分封制度进一步削弱,周天子已失去大部分土地和实际权力,甚至东周后期周天子的土地仅剩下洛阳一带,周赧王就是那个末代天子,他最后寄居在西周公国的领土上。尽管周赧王身为天子,但他几乎没有实权,当秦国攻占西周公国后,周赧王虽然没有被秦国严厉迫害,但也只是在秦国占领区病故,周朝才真正灭亡。周赧王去世后,周朝便彻底消失,没有新的继任者出现,周天子的头衔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与周赧王相比,唐昭宗的结局显然更加惨烈。尽管晚唐时期曾有过分封的尝试,如晚唐朝廷将杨行密册封为吴王,杨行密建立了吴国。然而,唐昭宗并未放任地方割据,他曾多次尝试重新整顿军队,打击周围的军阀。但由于自身的努力不足,再加上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宦官势力的横行,使得唐昭宗的努力反而加剧了中央的虚弱,最终被朱全忠所控制。
朱全忠本身是盗匪出身,对“皇帝”的概念非常简单:只要我有足够的军力,就能废除皇帝,自立为帝。因此,他完全不顾任何禅让程序,直接杀害了唐昭宗和唐哀帝。与周赧王相比,朱全忠显然更加粗暴和野心勃勃。
很多人认为,周赧王能善终,是因为秦昭襄王相对文明,避免了对周赧王的过度羞辱。但我认为,原因不仅仅如此。到了东周时期,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,甚至连洛阳的富户都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,敢去讨债。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失去所有权力的天子,秦国如果过度迫害他,反而会让自己成为笑柄。
但唐昭宗父子则不同。在朱全忠称帝后,许多地方军阀,如李克用、王建、杨渥等人纷纷宣布不承认朱全忠的政权,甚至李克用公开表示要恢复唐朝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全忠自然无法容忍唐昭宗父子活在世上。若唐昭宗父子仍在,他的政权将面临更大的威胁,甚至可能引发更多复辟唐朝的呼声。
因此,唐昭宗和周赧王的结局差异,除了权力的对比外,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两者所处的历史背景、政权的实际控制力以及周围力量的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