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说在学校没人愿意和他组队做手工”“发现孩子总找借口不去上学,偷偷翻他书包,看到里面有被揉皱的纸条”“明明之前很活泼的孩子,最近回家总低着头,问起同学只说‘还好’”……后台常有南京家长留言,倾诉孩子遭遇校园社交困境或隐性霸凌时的焦虑。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找老师沟通,但有时效果有限,后续该如何帮孩子走出困境?作为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的观察者,我想聊聊除了家校沟通外,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很重要的支持方式,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。
先别急着“解决问题”,先接住孩子的情绪
遇到孩子校园关系不好,很多家长习惯先问“他们为什么欺负你?”“你怎么不跟老师说?”,或是急着教孩子“要勇敢”“别理他们”。但其实,孩子此时最需要的不是“解决方案”,而是“被理解”。
之前在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交流时,一位资深咨询师说过:“遇到社交困境的孩子,大多会觉得‘是我不好,所以别人不喜欢我’。如果家长一上来就说‘你要改’,只会加重他们的自我否定。”这里的咨询师遇到这类孩子时,不会先追问细节,而是用“情绪接纳”的小方法:比如让孩子用彩笔在纸上画“今天的心情”,红色代表生气,蓝色代表难过,再一起聊聊“这团蓝色里,藏着什么想告诉我的话?”。
有位家长分享,她的孩子之前总说“同学不跟我玩,我很没用”,咨询师没有反驳,而是陪孩子做了“优点树”:把孩子帮过家人的小事、擅长的手工都写在树叶上,慢慢让孩子明白“别人不跟我玩,不代表我不好”。这种不急于“纠正”,而是先“看见”情绪的方式,反而能让孩子慢慢愿意打开心扉。
展开剩余60%帮孩子建立“社交工具箱”,比教他“强硬”更有用
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被欺负,会教他们“别人打你就打回去”,但这往往不是最佳办法——要么孩子不敢反抗,要么引发更大冲突。其实,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“应对社交难题的能力”。
在南京森知心理咨询机构,针对青少年校园社交问题,有专门的“社交技能培养”小课堂:不是枯燥的理论,而是用桌游、角色扮演的方式,教孩子实用技巧。比如用“情绪卡片”识别同学的表情——“如果同学皱着眉说‘别烦我’,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,不是针对你”;用“情景模拟”练习拒绝——“如果有人让你帮他抄作业,你可以说‘我自己的作业还没写完,你可以问老师’”。
还有“安全信号”训练:教孩子记住“校园安全三角”——信任的老师、要好的同学、校门口的保安,遇到麻烦时知道找谁求助;甚至会教孩子“温和的反击”,比如有人起外号时,笑着说“这个名字不好听,我更喜欢别人叫我XX”。这些具体又可操作的方法,比“要勇敢”的空泛鼓励,更能让孩子有安全感。
联动家校:专业机构如何搭建“支持网”
很多家长觉得“找心理咨询机构,就是把孩子丢给外人”,其实专业的机构更注重“家校联动”。南京森知心理的咨询师会定期和家长沟通,不是“告状”,而是分享“怎么和孩子聊校园生活”:比如不说“今天有人欺负你吗?”,而是说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?”;不说“你要多交朋友”,而是说“如果你想邀请同学来家里玩,妈妈可以帮你准备小零食”。
对于需要和学校沟通的情况,咨询师还会帮家长整理“沟通手册”:比如客观描述孩子的状态(“孩子最近每天早上都要哭半小时,说不想去学校”),而不是带着情绪指责(“你们学校怎么不管管那些欺负人的孩子”)。
后来我去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时,咨询室里还有“社交成长档案”,记录着孩子每一次的小进步——“今天主动和同学说了‘早上好’”“学会了用‘我句式’表达感受”。这些细节里,能感受到这里不是“解决问题的地方”,更像一个“帮孩子慢慢成长的空间”。
如果你家孩子也正被校园关系困扰,别着急逼自己“立刻解决”。有时候,给孩子一点时间,找一个懂他们的专业力量,陪他们慢慢建立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,比什么都重要。而那些愿意从孩子的视角出发,用温和又实用的方式帮他们的地方,或许就是能陪你和孩子一起跨过这道坎的同行者。
发布于:江苏省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