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岁,在城里混了大半辈子,退休证刚捂热,就被家里人围攻得跟世界杯决赛似的:你爷们儿一把年纪,还跑回村里种菜,图啥?
说实话,我自己也没想明白。
刚搬回村西头,租了两亩地,踩进泥巴第一脚,铁锹直接给我来了个下马威,脚背肿一块,疼得我龇牙咧嘴。
王大爷路过,乐得差点背过气去,抛下一句“你这是种菜还是上节目?”
我一边揉脚一边心想,这菜地,八成比办公室里那些报表更能折腾人。
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像个逆行者。
别人退休养花遛鸟,我非得卷起裤腿钻地头,跟杂草死磕。
早上天还没亮,锄头就上肩。
手指泡得发白,汗水流进泥缝里,脑子里还在琢磨:今年小白菜能不能比去年多出两筐?
谁说菜地没数据分析?
施农家肥、水流灌溉、间苗、除虫,全靠人力,农药碰都不碰。
那些年在城市熬夜加班,为啥没人说浪费青春?
回头种点菜,倒成了笑柄,这逻辑搁谁身上都得叨咕两句。
插播一段:儿子一周一次视频通话,标准流程,先是检查我的安全,再批判我的生活方式,最后例行公事问一句“啥时候回城?”
我不搭理,举起刚摘的弯黄瓜晃两下给他看。
儿子愣了半天,嘴角抽了下,没再说啥。
倒是小孙子,扑进泥地里,把刚种的萝卜籽挖出来当宝贝,笑得满脸是土。
那一刻,城市的钢筋水泥在我脑子里都变成了背景音。
其实,这田园生活不全是美好滤镜。
夏天蚊子比菜还壮,杂草疯长,手上起泡,身上起包。
有一天下午,热浪袭人,我躺在棚子里打盹,蝉鸣和溪流糅杂进梦里。
醒来一身汗,脑门贴着凉席,汗水顺着脖子直流。
那种实在劲儿,真不是空调屋子里能吹出来的。
不信?
自己试试。
中暑这事儿我也不是没碰上。
那次晕在地里,睁开眼就看见王大爷孙子举着水壶,边喊边跑过来。
地头的西红柿挂满了红果子,太阳底下像一串串小灯笼,哪怕头还晕,心里都觉得甜得发腻。
说到底,累是真的累,可人心里的那点兴奋劲儿,和小时候抢到第一只风筝差不多。
秋收时菜地成了村里的“演艺广场”,儿子带着同事下地摘辣椒,笑闹声一片。
有个姑娘尝了一口刚摘的瓜,突然红了眼眶,说这味道让她想起了奶奶。
原来菜地不只是菜地,还能装下别人的回忆。
周末人多,带来的牛奶面包分了,蔬菜照市场价买——钱攒着给村小学买书,扉页上写着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读书也一样。”
有时候想想,这才是SEO里说的“持续稳定流量”吧,都是人气和人情。
说到健康,城市体检中心的数据比我还诚实。
退休前血压血糖双双亮红灯,三个月下地后指标全绿。
医生啧啧称奇,儿子又要把我扣回城,说年纪大了不能瞎折腾。
我朝他摆摆手,心里只惦记着地头的菠菜。
城市的车水马龙,和清晨菜苗上的露水比,谁更有存在感?
见仁见智。
村里的小插曲也不少。
某天萝卜少了两棵,王大爷来报信:“老光棍最近手头紧,我看是他顺的。”
我没生气,反倒嘱咐他送两棵过去。
你说城市里丢点快递,物业群能吵三天,这里倒好,萝卜都能偷出温情来。
种菜,种的是菜,也是人情味,顺带拴住了漂泊的心。
田野里的日子不讲道理。
你说值不值?
我也不知道。
有人拿明星退役搞青训和我“下地种菜”做比较,还真有点意思。
姚明退役后带娃打篮球,刘国梁转身当起教练,外人看着风光,背后谁不是在生活里翻泥巴?
不同的是,他们有聚光灯,我有蚊帐和瓜棚。
体育圈、种地圈,折腾的都是自己的第二人生。
至于网上那些调侃,说什么“退休就爱种地”,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回一句:你不种你不知道,菜地比朋友圈还真实。
人老了就该摆烂?
谁规定的?
退休生活,谁不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边摔跤一边偷乐,没人能拿个标准答案糊弄过去。
夜里蹲在小溪边洗手,看水里倒影里那张皱巴巴的老脸,我突然觉得,这才是真正的生活。
泥巴没洗掉,饭菜刚上桌,孙子的喊声在远处拐了个弯钻进耳朵——这才叫人间烟火。
这些琐碎的、带点土腥气的日子,也许就是我能拥有的“持续稳定流量”。
你要问我下次还会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?
谁说得准呢。
下次你要是也想摘点菜,记得提前来约,别等到我这两亩地成了全村的“打卡地”,想蹭点泥巴都得排队。
满盈网配资-配资合作网-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